我与郑州市慈善项目的故事:我眼中的“传递温暖 呵护夕阳”——大学生担任养老护理员慈善项目

黄忠2020-06-23

序:所谓“情怀”

       我一直认为,做一份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应该产生相应的思考和个人对于这项工作以及这个行业的观点,未必正确,未必有实际意义,但是这代表了你对这项工作的感情,对于这个行业的认可,也是这个行业对你的认可。即便之后你离开了这个行业,但是再见到曾经的同行,也会有着亲近感,能够产生共同语言,并结合时代、社会的变迁而感慨、感悟,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情怀”。

       慈善行业因为其特殊性,经常会听到、遇到各种人和事,即便外界已经广为流传,但是作为慈善从业者的视角却会看到、想到很多与旁人茶余饭后闲谈之中完全不同的内容,从而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和记忆。久而久之,形成那种独特的“情怀”。在我的认识中,慈善的终极目标,就是从业者所做的一切都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理解和支持,让周围的人都被自己的“情怀”所感化,使“慈善精神”能够以各种形式贯穿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去。其实很多慈善从业者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都有那一份“情怀”,若能一吐为快,或许能引起各种共鸣。所以,我一直在构思,想通过类似回忆录、访谈录的形式,请各位从业者讲讲各自的“情怀”。而我,先写一写自己脑海中的故事,权当抛砖引玉吧。

正文:

       2013年9月,我进入郑州慈善总会项目部开始工作,彼时的我,对于慈善项目还一知半解。也许真的是缘分,我接手项目工作所参与的第一次大型活动,就是“传递温暖 呵护夕阳”——大学生担任养老护理员慈善项目的结项仪式。

       我曾经在很多媒体上看到各类助学活动,多数的形式是爱心人士们将一份份助学金发到学生手里,场面确实很宏大,很庄重,但是细看之下,不少大学生的表情却是木然、胆怯,又或是多种情绪混杂。确实,这一笔钱雪中送炭,使得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们一解燃眉之急,能够继续学业;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们都有着同样的骄傲、敏感、热血,这一份被动接受的助学金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是支持、鼓励?是怜悯或同情?我们下不了定论,他们更是迷茫。

       而“传递温暖 呵护夕阳”这个项目扭转了传统的助学模式,一改困难大学生坐等接受救助的被动局面,让困难大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成为慈善志愿者,通过从事慈善工作,以酬劳的形式获得助学金。同时养老机构中入住的老人也得以享受完全不同的生活照料体验。这个项目每年可吸纳100名困难大学生参与,提供总计40万元(每人4000元)的助学金。大学生们利用暑假从事护理员工作,与养老机构的老人同吃同住40天,做公益的同时也避免了暑期外出打工的各种风险,可谓一举多得。

       记得当时是在河南爱馨阳光城老年公寓的门前广场上,100名顺利完成工作的大学生护理员整齐的排着方队。周围洋溢着青春与自信的气息,喜悦、希望、成就感、恋恋不舍成为现场的主旋律,很难用文字说清楚身处其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只能说,看着这些年轻人,会情不自禁的感觉很高兴,很开心,好像看到了自己那段活力与激情的年华。

2013结项_副本.jpg

       通过与这些大学生们的交谈,我们逐渐还原了40天里这些年轻人与老人们同吃同住、朝夕相处的生活情形。相对于付出的劳动力,他们带给老人更多的是有晚辈膝下承欢的天伦之乐。很多老年公寓中的老人很长时间才能见到自己的儿孙一次,甚至有些孤寡老人连家人都没有。而平时工作的护理员们限于年龄、学识、意识等因素,纵然尽职尽责的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却也不可能做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大学生们的到来恰好弥补了这一点,老人们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孙子、孙女一般,那份心理上的慰藉是任何物质上的补偿也难以替代的。

IMG_0120_副本.jpg

郑州慈善总会代表、大学生养老护理员代表与养老机构代表、接受照料的老人代表参与座谈,多角度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IMG_0124_副本.jpg

结束了护理员工作的大学生们从老人手中接过郑州慈善总会发放的慈善助学金,双方依依不舍,互道祝福

         大学校园里的年轻人是热血的,是感性而单纯的。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很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对于老人所产生的那种祖孙之间的孺慕之情,非常纯粹的感情。而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每一年度的项目结束后,部分大学生们依然会在周末或节假日来到老年公寓里,与“爷爷奶奶”们欢聚一时,促膝长谈。

       2013年,“传递温暖 呵护夕阳”——资助困难大学生担任养老护理员慈善项目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参与项目的大学生们回到校园,以切身感受使这个项目闻名于各大校园的师生群体,从而导致在2014年有意向参与该项目的大学生人数激增。于是,经过总会研究,由社会工作部接手项目实施工作,结合社工工作模式,动员校园社工力量,以“高校联动海选”形式进行人员选拔,以“优中选优”的标准,确保项目能真正使有爱心、有毅力的困难大学生群体受益,使老人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

       虽然已经尽可能的做好了前期的准备,但是大学生的热情依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初赛阶段安排在学生所在的各高校,从西区的郑州大学到东边的龙子湖大学城,整个郑州市内多所知名大学校园都安排了初赛赛场。经过初赛、复赛、决赛,从1000多人里挑选出100人,入选率低于1/10,竞争激烈近乎白热化。

       自2014年至今,一直沿用此种形式进行人员选拔。我前后担任过数次各阶段选拔赛的评委,每一次都强迫自己用尽可能挑剔的眼光去对这些大学生们进行评判。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在比赛现场的自我演示环节,初期很多大学生只是单一的诉说自己家庭困难、求学不易,但是后来渐渐的很多大学生都发生了转变。他们对慈善事业、对这个慈善项目都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对于参与慈善活动、照顾老人而可能带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逐渐已经有了“大爱”的意识。

大学生养老护理员工作现场_副本.jpg

大学生护理员给老人喂饭,像对待亲人一般悉心照料

与老人联欢_副本.jpg

大学生护理员带给老人的快乐是通常的养老机构护理员无法给予的

         在几次担任评委的时候,我和这些大学生们交流较为频繁,还和他们中的一些人一起吃过简单的午餐。大概是出于对自己那懵懂青春的怀念,我特别喜欢和这些小伙子小姑娘们交朋友。虽然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知闻广泛也只是表象。他们依然和每一代人的青春时代一样,单纯、倔强、坚强、骄傲、冲动、热情……,容易被鼓舞而斗志昂扬,也容易被打击而沮丧。初时我也曾怀疑过这些大学生的恒心毅力,毕竟照顾老人说的简单,做起来可是特别注重细节的。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对于正处于活泼好动年龄的他们,即便是照顾自己家体弱多病的老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照顾素不相识的老人?更何况是40天不间断?做个志愿者逢年过节做公益,去看望一下老人难度不大,40天日夜陪伴可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然而事实证明我低估了这些年轻人的潜力。几年下来,几乎所有的入选大学生都圆满完成了任务,有的人还想第二年继续参加;头一年在复赛或者决赛落选的、从同学处或从网络上了解到这个项目的大学生,刚过完春节就急急忙忙的打电话过来,问新一年的项目什么时候开展,担心自己错过报名机会。

      常常的,我也很纠结,初赛还好,从复赛开始,到决赛阶段,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大学生已经很优秀了,态度也是非常的端正、诚恳,并且可以看出他们为这个竞赛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只是因为名额太少而被淘汰出局。我们这种“优中选优”的手段有着相当多的无奈。或许在这个阶段,经受一些失败的磨炼是利大于弊。然而这慈善活动又不同于其他的竞争。我们希望大家都来参与慈善、了解慈善、传播慈善,可是此刻却又不得不剥夺了这些人参与慈善活动的机会,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每每想到此,我心中都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我个人一直觉得这个项目应该进一步发掘和培育,这个项目本身具备了别的项目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亮点,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多方共赢的效果:

1.使上百名困难家庭的优秀大学生主动参与到长达40天的慈善活动中来,规模大,人员质量更高;

2.以慈善力量充分保障了参与活动的大学生暑期打工的质量和安全性;

3.改变了困难大学生被动等待捐赠帮扶的尴尬局面,使年轻人的心态更积极;

4.为暑期养老机构及时补充了高素质的护理员力量;

5.改变了养老护理的氛围,使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得享天伦之乐,也使年轻的大学生们在与老人的共同生活、交流中升华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6.在大学生的心中埋下了慈善的种子,他们亲身参与、体验了慈善活动,回到校园,走向社会,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将这段经历和自己对于慈善的感悟传递给周围的其他人。

       近两年,我一直在寻找各个企业,试图说服他们出资去扩大这个项目的规模,能够让获得项目参与机会的大学生增长到200人、300人......我认为,能够参与这个项目的大学生,除了本身具备较高的素质以外,在体验了慈善,获得了助学金,绝大多数人一定会有感恩之心,人品心性更是毋庸置疑。如果此时他们知道这些机会来自于某爱心企业的捐赠,必然会对企业树立高度的认同感。这对于企业的人才培育和储备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很可惜,近两年正碰上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我个人能力和社会资源又十分有限,始终没有遇到我期望的“伯乐”。我不会放弃,可以说,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带着期望、喜悦、失落各种表情,多少年来不时的浮现在我眼前;有在决赛以几分之差落选的学生哽咽着给我打电话,希望通过我能获得一次机会,而我有心无力的那种感觉也时常纠缠于心。我们都是从那个年轻的阶段过来的,对于机遇的渴望都深有体会。很多时候,这些年轻人只是需要别人拉一把手,指一个方向,他们就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八年了,最初参与这个项目的大学生们不知如今可好?转眼间我也临近不惑之年,然而我依然如这一批又一批每年都在期盼机会的大学生一样,追寻我心中对于慈善项目的理想……






我要捐款我要求助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