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疫情中的郑州慈善项目(一)
疫情传报急如火,白袍逆行无惧色
“湖北,我们来了!”“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在那疫情最紧张,人人自危惶恐的时期,这样的口号伴随着医疗战线的白袍勇士们慨然逆行,前往疫情重灾区湖北。
医疗救助是郑州慈善总会慈善项目的排头兵,开展最早,救助成效最显著,知名度最高……以市级各大医院专业团队为骨干的医疗救助类慈善项目在超过十年的时间里为数以万计的困难家庭中癌症、精神病、眼病、心脏病等患者提供了雪中送炭的救助,更产生如“紫面男孩儿的重生”等诸多感人事迹,并多次获得了包括“中华慈善奖”在内的各类奖项荣誉。
历史资料:获得救助的群体。这个孩子的父亲已经泣不成声,手持孩子之前的照片,旁边已经痊愈的儿子清澈灵动的双目满是好奇,还不理解为何父亲会如此激动。朴实憨厚的男人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长年开展的慈善项目工作使慈善精神扎根在这些医院,灌注在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心中,赋予他们更高层次的使命和责任。当疫情来临,郑州市级各医院迅速做出反应,前后共派遣5批149名医务人员参与支援湖北,成为河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中坚力量。其中河南省支援湖北医疗急救转运队2月5日奔赴武汉,是全国第一批奔赴武汉疫区的院前急救转运队,累计转运患者2525人,用实际行动筑起战斗堡垒,为更多患者送去生的希望。生而平凡,却成就每一份不平凡!他们在车轮上、担架旁、轮椅边忙碌着,在医院与医院之间、留观点与医院之间穿梭不停,用车轮承载着生命的厚重,赢得了人们对“生命摆渡人”的广泛赞誉。
疫情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以控制,我们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正是无数如上图中的白衣勇士们逆行战斗换来的。
“大家排好队,不要着急,保持距离!”“请扫安全码,出示扫描结果!”
“请这边测量体温!”“好的,请进,您看什么病症?去哪个科室?”
“请这边走,不要聚集,不要聚集!疫情期间,请大家理解和配合!”……,同样的话语,同样的手势,留守郑州本地的医务人员坚守岗位,每天要无数次的重复。用不了多久已经声嘶力竭、嘴唇干裂起疱,肩背酸痛到令人麻木,所处环境更是是疫情高发时期风险最大的区域之一。然而医务人员们以忘我的精神,建立起完善的就医流程,对入院就诊的人群逐一进行安全码登记、测量体温、指引就诊路线和等候区域,努力控制人流量,防止人群聚集;癌症、血液病、发热门诊等疫情期间需求急迫、风险高的岗位科室更是调派精兵强将,严防死守,杜绝疫情传播隐患,保障就诊患者权益。平静有序的就医路线,是无数医务人员的呕心沥血的成果。而诸如“精准扶贫 健康中原”系列各类重大疾病救助项目更没有因疫情而停止,尽可能的收治并救助前来治疗的困难家庭患者……
市中心医院门前的值班岗之一,配属大量人力,既要保障人群正常就医,更要对疫情严防死守
郑州人民医院院内就诊流程之一,及时的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手部消毒液,将疫情防控贯彻到每一个环节
一些困难家庭的特殊患者群体,则不同程度的面临就医困难,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专业团队也积极的制订相应的策略,利用网络视频等方式,使患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医生的诊断和康复指导。
郑州市第一按摩医院,承接“第二起跑线”——脑瘫儿康复救助慈善项目长达十年,也是曾经获得“中华慈善奖”的团队之一。疫情防控期间,很多需要连续康复治疗的孩子们面临就医困难。为了能让孩子们有效利用居家这段时间,做到防控、康复两不误,郑州市第一按摩医院儿童康复中心积极开展“病毒无情 康复有爱”线上授课及家庭指导。组织康复治疗师,开展线上服务,针对每位患儿建立康复指导群,采取线上视频、语音、文字沟通等形式为患儿和家长上网课,几个康复师针对一个患儿家长连线,提供详细、全面的个性化家庭康复指导与跟进服务;结合每位患儿能力发展状况,从核心、作业、运动、功训、言语、认知等方面,制定详细的线上家庭康复计划,全面干预治疗领域。
一个个微信群,一段段精心编制的生动的视频和详实的文字,倾注了医务人员的心血,使孩子家长能够直观的得到医生的指导,帮助孩子在家完成康复训练,不会因为疫情而错过宝贵的康复期。除了教授康复知识,康复师还向家长们指导疫情防护小知识,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儿家长的焦虑心情和精神压力。
时至今日,各大医院依然保持着高度警惕,无数的医务人员依然不顾劳累,长时间的身着防护服,引导、帮助人们及时就医,同时对疫情继续保持着高度警惕。
那么,走出忙碌的医院,其他的慈善人们又在做些什么?(未完待续)